1979年,中央与邓华进行了谈话,通知他重新担任军事科学副院长一职。很快,邓华得知,中央计划委以他更重要的任务——指挥对越自卫反击作战。这个消息迅速传开,成了许多人的讨论话题。然而,作为一位从战火硝烟中走出的开国将军,能被赋予如此重任,这无疑是莫大的荣誉。对于邓华来说,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因为“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”,这既是中央对他的能力肯定,也意味着他能再次为自己的军旅生涯增添辉煌的一笔。
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没过多久,大家又得知了一个消息——中央最终决定不让邓华出任指挥。这引发了不少的讨论与猜测。很多人开始传言,说邓华是害怕承担责任,不敢接受这个挑战。但起初,邓华并未理会这些流言,保持沉默。直到有一天,一位老战友亲自找上门,直接质问他,为什么会害怕,为什么不愿意接下这个重任。这让邓华有些生气,他便开诚布公地告诉老战友,自己并非因为害怕或者推脱责任,而是出于实事求是的态度,觉得自己已经不再适合担任如此重大的职务。
展开剩余70%邓华接着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想法。首先,他自从担任四川副省长以来,已脱离了军队近二十年,这段时间,世界局势和各国军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。虽然他回到北京之后,努力补充相关的知识和了解时局,但自己心中依然感到没有足够的把握。毕竟,已经脱离一线部队多年,许多有关部队的最新情况,诸如人员状态、装备实力、后勤保障等,他已显得生疏。虽然这两年他在军事科学院工作,依旧忙于学习和研究,但心里却始终感到没有完全恢复到应有的状态。所以,他认为,自己此时承担如此重任,并不合适。与其勉强自己去做一个无法胜任的工作,倒不如如实向中央说明自己的不足,避免因自己未能充分准备而耽误大事。尽管打了一辈子仗的人,谁会轻易放弃这次机会,但他认为作为一名老兵,必须对国家和党负责,必须选一个更合适的人来担任指挥,才能确保战斗的胜利。
其次,邓华指出,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极为糟糕。在四川期间,因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工作和精神压力,他的身体已经透支。为了忘却这些困扰,他几乎天天都在忙碌中度过,不断奔波考察自己的工作范围,这不仅没有缓解身体的疲惫,反而加剧了疲劳。再加上,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的伤病和现阶段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病症,使得邓华原本健硕的身体逐渐消瘦,体重不足百斤,身体虚弱得让他无法适应前线的重任。即便回到北京,他依然没有得到充足的休养和恢复,结果身体状况愈加恶化。正因如此,邓华最终决定婉拒中央的指派,这也是他不愿意承担这项任务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在听完邓华的解释后,那位老战友才真正理解,邓华并非因胆怯而回避责任,而是出于对国家负责的深思熟虑。实际上,在此之前的军委会议上,邓华曾明确表示支持对越南采取行动。他提到,抗美援朝时,许多人曾不同意参战,然而最终的胜利让中国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,也展示了新中国的威武。而如今,越南作为一个小国,却多次在我国南方挑衅,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教训,越南会越来越肆无忌惮,甚至威胁到我国的南部安全。因此,邓华坚决主张打击越南,为了国家的长远安全,必须给他们一些教训。
尽管邓华没有最终出任指挥,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感,向中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。他认为,如果分开两线作战,应该由两线所在的军区司令员担任指挥员。因为他们熟悉作战环境,一直在前线指挥部队,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任务。这个建议最终被中央采纳,也正好与中央的决策相符。1980年,邓华虽然未能亲自参战,但他还是决定亲自前往广州,去前线了解情况。邓华告诉身边的人,虽然自己不能亲自指挥,但能够到前线走一趟,也算是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一笔。这一次,他与许世友进行了深刻的交流。
遗憾的是,当时的邓华已经身体虚弱不堪。在返回上海途中,他因为身体不适直接住进了华东医院,接受治疗。此时,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80斤左右,几乎到了虚弱的极限。没想到的是,邓华的病情恶化得极为迅速,医生们也束手无策。最终,邓华于7月3日不幸去世。此时,他的担忧和预感也得到了验证,自己不再具备指挥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体力和健康状况,若真的亲自上阵,恐怕根本无法承受战场上的高强度压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